百家融媒重庆行丨大足:“花式”守护为“悬崖瑰宝”延续“生命”
(资料图片)
(黄钰涵)“北敦煌,南大足”。大足石刻是继敦煌莫高窟之后,中国第二个石窟类世界文化遗产。历经沧海桑田、岁月更替,“悬崖上的瑰宝”仍能与今人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,与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与呵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5月28日,“2023年全国百家融媒体记者重庆行”走进大足,近距离领略大足石刻的魅力,看大足如何为后人留住这一文化瑰宝,延续其“生命”。
大足石刻宝顶山卧佛摩崖造像。 黄钰涵 摄大足石刻造像以规模宏大、雕刻精美、题材多样、内涵丰富、保存完好而著称,被誉为“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最后一座丰碑”。在大足石刻宝顶山卧佛摩崖造像前,游人们流连驻足,对精美的石刻造像赞叹不已。
“看那个黑黑的地方”,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长蒋思维看着卧佛造像上的污迹说道,“这是以前地下水对它造成的破坏”。蒋思维告诉记者,石窟治水是一个难题,如果水没有治好,后续修复工作很多都无法开展。“所以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反复实践、研究,也向专家咨询,想了很多办法”,他说,“现在我们对地下水已经控制住了,不会让它流到卧佛的表面”。
千手观音造像。 黄钰涵 摄在文物修复过程中,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助力。据蒋思维介绍,在修复千手观音造像时,为了探明其手臂内部结构,还像医院给病人拍CT一样给文物“拍片子”。此外,针对该造像还设置了“千手观音微环境监测站”,对小区域环境,如二氧化碳、二氧化硫等的变化进行监测。
千手观音微环境监测站。 黄钰涵 摄谈及大足石刻的文物保护,蒋思维表示:“这都是一代一代人传承下来的,我们必须要有这个意识。我们要建立一个整体的、有梯队的、有各种专业的人才队伍,这个是很重要的。”此外,蒋思维还指出,要在人才队伍建立的过程中,形成长远的工作计划。
加固材料试验样品。 黄钰涵 摄“悠久的历史与庞大的规模,让大足石刻成为文旅资源得天独厚的宝地”。大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,大足区坚持保护第一,合理开发利用文旅资源,真实完整地保护传承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近年来,大足加强石窟寺保护,开展不同程度的修缮保护、抢险加固、抢救性保护等工程,严格执行文物保护督察制度,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和管控力度。开展全区石窟寺专项调查,编制大足区石窟寺文物名录,筹备建设巴蜀石窟博物馆。
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与呵护之下,文物的“生命”得以延续,古老的文明得以传承。大足石刻这颗璀璨的“明珠”,将继续在世人面前绽放光彩,向世人展现中华文化的灿烂与辉煌。(完)
关键词: